“换挡”进行时,百度云扛起“第二曲线”

全面押注AI 5年,百度由技术驱动的“营收换挡”,终于出现完成时。技术出身的李彦宏,从没有吝啬过对技术的投入。9月1日,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李彦宏回顾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摸爬滚

全面押注AI 5年,百度由技术驱动的“营收换挡”,终于出现完成时。

技术出身的李彦宏,从没有吝啬过对技术的投入。9月1日,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李彦宏回顾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摸爬滚打的10年,再次提到,“这10年,我们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,每年研发占比都超过15%,去年更是达到23%。”

十年千亿的投入,终于看见了成效。

8月30日,百度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。第二季度,百度实现营收296.47亿元;归属百度的净利润(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)达到55.41亿元,同比增长3%,环比增长43%。值得注意的是,智能云已经成为百度营收的第二曲线。

财报显示,二季度,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31%,而在今年一季度,这一数字为45%。近5个季度,百度智能云的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均超过30%。而在整体规模上,2022年仅上半年,百度智能云营收就已经超80亿元,约占集团总收入的13.7%;而在2021年,百度智能云全年营收为151亿元,占集团总收入的12%。可以看出,百度智能云业务在集团整体收入中的占比正稳健增长。

“换挡”进行时,百度云扛起“第二曲线”

此外,在今年政策推动和技术进一步成熟下,百度智能驾驶的商业化苗头也出现。财报披露,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提供了28.7万次乘车服务,同比增长近500%。截至2022年7月20日,萝卜快跑累计订单量达到100万单。

这个世界,从不缺少异军突起的商业新贵,但对已经成熟的大公司,却最容易面临着“创新者的窘境”。从规模经济的红利,到一步一个脚印的产业数智化,是每个互联网巨头必须要给出的答案,而转型期中不可避免遭遇的阵痛,需要用长期的“相信”才能坚持地下来。

01

营收“换挡”

商业数据派统计了百度近7个季度业绩发现,百度非在线营销收入在总收入的占比不断攀升,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14%,增长至2022年第二季度的20%。2021年整年,非在线营销收入为212亿元,同比增长71%。

百度管理层在电话会议中表示,百度当前增长是由智能云、智能驾驶、小度等非广告业务驱动的。

从过去5个季度的财报数据来看,百度云的增速在2021年Q3出现明显的转折点。

2021年Q2,百度云营收同比增速为31%,在2021年Q3直冲73%,远高于当年的中国云市场增速。进入2022年,基于“云智一体”独特优势以及对行业需求与痛点的深刻理解,百度智能云在中国产业数智化转型中体现出更强竞争力。2022年Q2,百度智能云增速再次领跑行业,营收同比增长31%,环比增长10%,占百度核心收入比例进一步提升。

智能云突然加速狂奔,百度做了什么?

百度智能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三部分:一是公有云IaaS;二是政企业务,如交通、制造、能源等公用事业和政府公共部门;三是数据智能相关的PaaS、SaaS业务。

李彦宏在财报后电话会议中讲到:百度智能云继续受益于中国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增长机会,通过百度的AI能力支持百度在制造业、交通、能源和公用事业以及公共部门的客户。当前,中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仍处于初级阶段,各组织都渴望利用技术提高效率和生产率。

从2021年开始,财报中便不断重点提到百度ACE智能交通业务板块。2022Q2财报显示,截至季末,按合同金额逾人民币千万元计,已有51座城市落地实践了百度ACE智能交通,较去年的20座城市有所增加;较上季度的41座城市增长了10个,收入增长超40%。

为何重点押注智能交通?

‍云厂商的竞争,已经从粗犷的全面竞争,发展成多点并行的精准竞争——政企市场、区域市场都是竞争焦点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云厂商,都需要拿出看家本领来寻找突破口。

对云厂商来说,智能交通往往是切入智慧城市大项目的抓手;对百度来说,智能交通也是其多年深耕的方向。

据了解,百度云ACE智能交通在多个城市的城市洞察、城市治理、产业发展、惠民服务四大板块打造了70余个智能化应用场景解决方案。另一方面,也通过AI能力帮助城市减碳,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,百度ACE帮助保定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.44万吨,相当于种植超过24万棵树。

“未来,我们将继续聚焦重点行业,关注关键行业,并利用AI创新实现类似案例的跨行业复制。通过这样,相信未来能够减少经营损失。”李彦宏在财报后会议如是说。

“换挡”进行时,百度云扛起“第二曲线”

▲百度AI应用

百度智能云商业化提速的同时,今年,智能驾驶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。

财报数据显示,萝卜快跑的城市落地规模、服务深度也在持续扩大。在地理覆盖方面,萝卜快跑已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重庆、武汉、合肥、成都等十多个城市落地。以北京亦庄为例,萝卜快跑已占据亦庄地区约10%的网约车出行市场份额。现在,有超过100辆萝卜快跑为亦庄居民服务,平均单车每日完成量20单以上。

批量落地的背后,是政策方面的支持。8月初,百度在重庆和武汉同时获得全无人商业经营服务资格,这让“无人出租车”落地城市成为了可能。同时,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,百度发布了第六代无方向盘无人车Apollo RT6,目标量产成本仅为25万元,使无人车的成本在中国首次进入大众市场电动车的价格范围。

智能驾驶落地的两个关键问题在今年都有实质性的进展:一是成本的降低,二是法律法规的支持,让智能驾驶的商业化也不再遥遥无期。

李彦宏认为:“L2之后率先进入商用的很可能是L4,而不是L3。”原因在于,L2与L4的责任界定比较明确,而L3很难进行责任判定,在商业发展的道路上,百度更倾向于跨越式路径。

城市批量落地带来的大规模运营,可以更好地获取大量数据,识别测试阶段不可见的问题,有助于进一步提升L4级自动驾驶技术。

从整体来看,李彦宏反复强调的智能云和自动驾驶促进的营收增长,已经深入行业和城市,第二、第三增长曲线都迎来了商业化的一个新台阶。

02

10年1000亿,李彦宏的一场“豪赌”

如今,人工智能商业化已经看到初步回报,但放在几年前,这就像一场“豪赌”。

2019年3月,面对当时一路狂奔的A和T,李彦宏被问到,百度在BAT中属于什么样的位置?他回答:“百度还是专注于最擅长的技术创新,不可能每个机会都属于百度。”

而近十年中什么才是最大的技术创新?李彦宏的答案一直是AI。

2010年,百度成立第一个AI部门:自然语言处理部(NLP)。此后,2013年和2014年又陆续成立“深度学习”研究院(IDL)、大数据实验室(BDL)和硅谷人工智能实验室(SVAIL),三个部门合并成为百度研究院,吴恩达、余凯等众多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大牛都曾出任该研究院院长,也为整个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输送了不少人才。

一位2013年在百度工作的员工对商业数据派回忆,“我是2013年在南洋理工硕士毕业,专业就是NLP,当时国内并没有这个专业,听说过的人都很少,但毕业却被百度高薪招揽。”

此后,百度在2017年确立了人工智能为集团战略,在AI技术上的投入更加不遗余力。

一位百度研发部门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到,百度研发部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“有一块投一块,有100亿投100亿”。

财报显示,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20%,而国内大厂普遍在百分之十几左右。

“换挡”进行时,百度云扛起“第二曲线”

纵观百度的AI技术发展,大致可以分为3大阶段:

第一阶段是探索阶段。2010-2017年,百度在机器学习、算法等基础能力的建设上投入大量精力,打造拥有语音、图像、自然语言理解、用户画像4大核心能力的“百度大脑”,为后续的深度发展奠定基础;

第二阶段是创新阶段。从最底层高端芯片昆仑,到飞桨深度学习框架,再到预训练大模型。百度从硬件到软件,进行了全面自研和科技创新的之路;

第三阶段是前瞻阶段。8月25日,百度发布超导量子计算“乾始”和全球首个全平台量子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“量羲”,集量子硬件、量子软件、量子应用于一体。

“当下的量子计算仍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,至少十年才能看到初步落地”,多位资深行业投资人曾对商业数据派表示,量子计算是未来,也是难而正确的事,对投资人是超长的耐心考验。

对于巨头来说,也同样考验耐力和坚持。但只有提前布局,未来才能更有竞争力。

在十年的长期投入后,AI技术应用在各行业初显成效。

“换挡”进行时,百度云扛起“第二曲线”

▲百度底层技术研发

近些年来,伴随数据井喷、算法进步,以及算力突破,预训练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。百度首席技术官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海峰认为:“预训练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的新方向,而知识增强大模型能降低AI开发与运用的门槛。”

财报中显示,百度已经推出了金融、电力、航天等行业大模型,实现在应用领域效率的大幅提升。预训练大模型与行业的结合,可以节省底层模型的训练时间,直接通过喂养行业数据,快速跑出适应行业的AI模型,提高训练效率。

最近,百度进一步训练大规模的算法模型。今年7月,百度联合中国航天发布世界首个行业领域大模型——航天—百度·文心大模型,通过AI能力适应深空复杂多变的环境,助力深空探测。

不过目前,对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说,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。由于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,需求呈碎片化,如何解决通用性问题是个挑战。而大模型虽然具备了更强的通用性,但它的训练和推理普遍需要消耗较多资源。

不过,这不仅是单一技术的问题,而是整个人工智能赛道都面临着投入产出比并不平衡的商业化难题。

03

人工智能的商业黎明隐现

无论是商汤在上市后遭遇市值腰斩,旷视科技屡次冲击IPO受挫,还是百度在转型期内被市场持续低估为“水泥股”,AI概念股一直在冰与火中挣扎。

另一方面,数实融合,将成为未来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驱动力。

趋势在前,但实体经济的很多领域数字化改造尚未完成,智能化的渗透更尚需时日,智能化对实体经济的巨大拉升作用还没有在实际应用中体现。因此,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还需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时间。

2021年,百度季度经营利润率在连续下降,在市场上也面临着业绩压力。不过,本季度出现了好的信号,2022年Q2,百度经营利润环比上涨约30%。百度首席财务官罗戎表示:“第二季度,由于降本增效、提高运营效率,百度核心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的运营利润率为22%,较2022年第一季度的17%有所上升。”

这意味着,虽然当下AI商业化仍处于早期,但已经能够透视到黎明。

今年,云大厂纷纷都把盈利当作一个核心目标。

阿里云今年迎来盈利后,腾讯云也设立了今年内打平的目标,华为的“寒气”内部公告中也明确“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”,相信华为云也不会例外。

百度云也将盈利提上了日程。百度高管在此次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到:“智能云业务目标是,扩大规模的同时实现盈利”。

对于当下的云计算格局来讲,IaaS同质化严重,各大云厂商都将目光瞄准了PaaS和SaaS层。此前百度数据业务部门负责人接受《财经十一人》采访时曾表示,数据智能是云市场附加值较高的部分,运转成熟后,营业利润率可达60%-80%。

百度管理层在上个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也提到,百度智能云未来的增长将靠政府和公共部门、智能交通等领域驱动,预计混合、私有云业务还将进一步扩张。

显然,百度智能云已经迈过发展的早期阶段,找到了增长锚点。随着解决方案的标准化和规模化,行业复购率若能达到进一步提升,利润率也将逐渐提高。

这为未来的AI商业化开了一个好头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百度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kaixuan.pro/news/428218/